4000-400-005 你的高飞·我的梦想
云心教育 > 资讯大全 > 教育资讯 >  「高考作文备考」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

「高考作文备考」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

发布时间:2021-11-05 17:23:24  来源:云心教育  浏览:   【】【】【

1、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

1917年,蔡元培提出“以美育代宗教说”的理论,认为“纯粹之美育,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,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,而使人之我见、利己损人之私念,以渐消沮者也”。他在《美育与人生》一文中指出,人都有感情,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,这是由于感情动力薄弱。感情动力需转弱而为强,转薄而为厚,这就有待于陶养。而陶养的工具,就是美的对象。多接触美的事,美的物,美的感情,美的思想,人自然就受到熏陶,渐入于美境了。

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。请结合材料,以“美的感情与美的行为”为主题写一篇文章,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。
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【文题解析】

材料首先介绍了蔡元培关于美育的理论,强调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人的感情,使之渐入于高尚无私之境。接着引用其《美育与人生》中的观点,指出欲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,需要强大的感情动力,而强大的感情动力的产生,需要借助于美的对象的熏陶,这其实是指出了美育的具体方法,就是多以美的对象对人进行熏陶。总的来说,材料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两个主要内容:美育的目的和美育的方法。写作的时候应予以充分利用。作文主题是“美的感情与美的行为”,所以在写作中,须以辩证分析这两者的关系为中心

【参考立意】

①实施美育,渐消自私之念,滋养高尚之感情,养成高尚之行为。

②远离污浊,多受美之熏陶,方有高尚之感情与高尚之行为。

③美之感情促成美之行为,美之行为滋养美之感情。

2、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

以色列空军中的飞行教官拟定了这样一个方针,新兵在完成一次出色的任务后,常常热烈地表扬他们;同时,对很差的表现也会进行严厉地批评。结果,他们发现,新兵在受到批评后很容易进步,而在受到表扬后实际做得更差。

——[英]彼得•利普顿《最佳说明的推理》

人生来就是喜欢被人称赞的,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,可以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,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。

——[美]戴尔·卡耐基《人性的弱点》

表扬与批评,哪种方式更利于人的成长呢?请根据材料,从自身学习、生活的感受出发,写一篇文章,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。
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【文题解析】

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,所给两则材料为相反型或互补型。

①审材料。

本次作文包含两则材料,材料的中心话题是表扬、批评这两种不同教育方式与个人成长的关系。

材料一用具体事例来展现“表扬”“批评”这两种教育方式所取得的不同成效,“批评”“很容易进步”,“表扬”“做得更差”。

材料二是说“赞美”“表扬”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,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,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。

由此可知,这是思辨性较强的作文题,考生需要从“表扬”和“批评”中选择一个来谈其对成长的作用。如表扬可以起到激励作用,可以激发人的自信心,可以给人温暖,当然也可以谈过度或者不切实际的表扬可能更是一种“捧杀”,由此来谈“捧杀”的危害,谈目的不纯、言过其实的表扬对成长的妨害;如“批评”,可以肯定“批评”,突出批评的指引作用,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和虚妄,也可以谈“批评”的弊端,如有些方式方法错误、情感态度偏激的批评可能就会让人丧失自信、自尊和自爱,讽刺挖苦不是批评,所得结果适得其反。

②审任务。

“表扬与批评,哪种方式更利于人的成长呢”,考生需要经过权衡从中选出一个更利于人成长的方式。

“根据材料,从自身学习、生活的感受出发,写一篇文章,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”,写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学习、生活感受来谈自己的看法和理由。

从文体来看,本次作文需要写作议论文。

从行文构思来看,考生可以先引述材料,辩证分析“表扬”“批评”对人成长的影响,并做出自己的选择;然后分析论证为何这种方式更利于人的成长,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证明;最后收束全篇,呼应开头,或者发出呼吁。

【参考立意】

①成长需要表扬,表扬让人充满信心。

②成长需要批评,批评让人警醒。

③成长需要表扬,同样需要批评。

3、仔细观察下面这幅《攀高枝》漫画,根据漫画内容及其含义写作。

要求:仔细观察漫画,选好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,写一篇议论文;不套作,不抄袭,不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【文题解析】

这是一道漫画材料作文题。漫画由树、鸟、人三部分和说明性文字构成。画面中的鸟与人形成对比:鸟不害怕树枝断裂,是因为它有翅膀,无需依赖外物;而人却惧怕树枝断裂,是因为他依赖着树枝。通过对比可得出漫画的深层含意,或可将三者看成一个完整系统,综合立意。

针对这则材料的文字说明,我们可以提取关键词进行审题与立意。材料中的关键词有“高枝”和“翅膀”。对“高枝”和“翅膀”,应深刻理解它们的比喻义。“高枝”喻指可以凭借的外在条件,可以是职位、名气、荣誉、平台等,而“翅膀”喻指自己的能力、实力、本领、潜力等。

“此理对于个人、团队、国家均适合”其实是给了立意的方向,考生可从多角度进行思考:一是个人层面,如增强个人实力,提升自身素养等;二是集体层面,如某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;三是从国家层面,如发展科技、重视创新才能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核心竞争力等。

此外,考生注意本题的文体要求是“议论文”。

【参考立意】

①能力为双翼,枝断又何惧?

②凭己之能,行稳致远。

③打铁还需自身硬。

4、阅读下列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

当今时代,有个人之争,有企业之争,有大国之争。面对充满竞争的时代,有人“内卷”,有人“躺平”,有人……

《老子》云: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”老子赞美水“不争”的美德。但也有人认为,我们中学生正逢青春年少,应该要“争”。

究竟应该“争”还是“不争”?请结合材料,写一篇文章,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。

要求:自选角度,自选文体,自拟题目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。

【文题解析】

这是一则材料作文,属于引语式材料。

材料的中心词是“争”与“不争”,而围绕“争”与“不争”有两种不同的看法。对此,考生应该分析二者各自的利弊,然后综合考虑,提出自己的观点。

要注意回应材料引导语关于“争”还是“不争”的问题。要有明确的态度,要对“争”和“不争”有明确的定义,认可“争”还是“不争”,或者既要“争”,又要“不争”,构思时要理清“争”与“不争”的辩证关系,把握好“争”与“不争”的度。

【参考立意】

①竞争的进步意义。竞争不可避免、竞争无所不在,若我们消极懈怠,不思进取,必将被时代抛弃。竞争对个人的意义:竞争源于压力,产生动力,竞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,让人不在懈怠;竞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;竞争使人更勇敢;竞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;竞争激发个人潜力;竞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:竞争使大家各呈奇技,各出精品,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,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,落后就要挨打,只有敢于竞争,直面竞争,在竞争中赢得先机,占据优势,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。

②理性竞争。竞争的本质是输赢,竞争的精神是参与,竞争的条件是平等,竞争的旗帜是光明正大,竞争的本身是提高,竞争的过程是丰富。竞争中要尊重对手,遵守规则,做到正当竞争、高尚竞争、快乐竞争、良性竞争。要与强者争,与自己争,要追求竞争的双赢。竞争中不乏温情与关爱,竞争不乏互相提携、互相促进、互相欣赏、互相进步。同时,竞争不排斥合作。

③不争是一种态度。“善利万物而不争”体现的是一种大气,一种为大众奉献的无私。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,一种坦然,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然的放下与洒脱。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,饱经沧桑后的睿智,无数沉浮后的淡泊。不争是一种转向,由外在转向内在,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。不争还是一种清醒,一种达观,一种自信,是内心的不执不迷,不贪不念。

如果偏离核心问题,没有回应“争”还是“不争”,只谈“内卷”或者“躺平”的危害,只能算“基本符合题意(42分以下)”。

5、阅读下面的文字,根据要求写作。

有人说,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,常常被“精彩”惯坏了,他们不习惯过枯燥的生活,喜欢段子、金句、笑点等感官刺激,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,植入笑点,以使自己远离枯燥,并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帮助自己消除各种“枯燥”。

但也有人认为,枯燥并不可怕,在很大程度上,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。

作为成长中的青年,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“热闹”与“枯燥”?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,写一篇文章。

要求:结合材料,选好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【文题解析】

(一)审题要点:一种生活态度:习惯并执着追求“热闹”,拒绝“枯燥”。

一种生活观点:“不可怕” 理性认识“枯燥”;枯燥,并非耐不住,可消除;有意义,增加生命价值。

①话题聚焦:

a.如何理解“热闹”和“枯燥”?

b.如何对待“热闹”和“枯燥”?

②身份界定:

“成长中的青年”——发展的眼光,看未来。

“自己的体验和思考”——有“我”的意识,小我出发,站位大我,真实议论。

(二)正确理解作文题中关键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

①正确理解“热闹”和“枯燥”

正确理解“热闹”——是一种肆意于“精彩”的、浅层化的感官刺激追求,反映的是从众与浮躁的心态。习惯并执着追求“热闹”,是浮躁和功利化追求的外在表现,留下的是短暂的快意和持续存在的寂寞和空虚。

正确理解“枯燥”——是一种耐得住寂寞的、深层化的精神追求,反映的是个体的坚守与传承的心态。

接受并正确面对“枯燥”,是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执着,是一种于平凡之处潜心钻研的心态和干事创业坚韧的姿态,追求的是独处的充实、长久的品质沉淀和生命的增色、增值。

②正确对待二者的态度:

理性认识“热闹”,不排斥“热闹”,拒绝沉溺其中;

欣然接纳“枯燥”,享受“枯燥”,不无生机、活力;

享受“热闹”的生活状态,坚守“枯燥”的内心追求;

融得进“热闹”,扎得进“枯燥”。

责任编辑:
相关评论我来说两句
© 云心教育 闽ICP备14009336号-2
Document

扫码咨询

课程咨询:4000-400-005

商务合作:0592-5929876

在线预约

家长微信群


云心订阅号


云心服务号

意见反馈